以上三偈頌,是指前行的【勸進善緣者聆聽文】等,
而勸進善緣者聆聽的意義,大概這樣解釋就可以了。
總言之,重點在於以上的偈頌,並不只是為了尚未通達之法而聆聽,
即使是已通達,而繼續聆聽的,則更為稀有。
所以我們平常雖然可以透過語言文字上的表達來理解許多義理,
但往往卻並未真的打從內心體會、感受到,也就是未與心續相結合。
因此就如佛陀告訴我們的:所謂的正法是重義不重語,我們要依靠的是內容,而非文字。
重義也不只在了悟字面上的意義而已,重點是要在心續上修持,打從內心體會。
用這樣的方式來了悟意義,是很殊勝、也很新鮮的。
所以要打從內心認識義理,這是相當重要。
同樣,我們對於只要是善的、或是佛法中的內容,我們都應該要學習。
不管是在任何時間、地點,不管傳法人的好壞,乃至在內外不同宗派的教義中,
我們都不應該有任何的分別,都應該要學習。
否則,要是因為我們分別對方的好壞、不同的宗派,而不接受原本就是值得學習的教法的話,
就像龍樹菩薩所說的:【隨何木等雕佛像,諸有智者咸供養】
有可能我們就會只恭敬由貴重材質所做成的佛像、不恭敬平凡材質所做成的佛像了。
所以不可因材質的貴賤,而產生任何好惡、尊敬或輕視的分別心。
重點是思維、分析教法本身內容的利益、以及珍貴性,還有對我們的修學是否有帮助。
我們應該用智慧來學習。
在正文的部分,可以分為三個章節。
第一是教授善行的修持。
第二是了悟輪迴的過患,而生起出離心。
第三是思維涅槃的功德利益。
所以正文的內容可以包含在這三項中。
其中第一修持善行的部分又分二,僧俗共同所修之法,以及對於在家、出家眾個別所修之法。
接下來是第一個部分。
佛法並僧眾,施戒及與天。
一一功德聚,佛說應常念。
就是六隨念。
接下來想要詳細講解一下關於六隨念的部分。
在六隨唸當中,第一是皈依。
很多海外信眾初次進入佛教時,就在某一位上師座前接受了皈依,就是接受皈依戒。
成為受皈依戒的居士是很好的一件事,也是很好的傳承。
在藏地以前雖然有這種好習慣,可是後來就中斷了。
因此大多數藏人雖然皈依三寶,但是很多人未受皈依戒。
而各位從進入佛教的第一天起,就有了皈依戒,算是很圓滿。
我認為值得隨喜各位,也值得我們藏人學習各位。
不要說成為一個圓滿的佛教徒,連成為一個具德的聞法者都很難。
因為要成為一個具德的聞法者,至少要聽清佛法。
要修忍辱。
(*因為當場的FM不是很順暢,所以華人聽中文翻譯很吃力。
隨後法王當場宣佈中文翻譯直接由麥克風播出,台下華人聽眾合掌致謝。)
關於內外宗派的區分,以前在印度好像沒有一個明顯的內外宗派之區分。
但是成為一個真正的佛教徒,應該要皈依三寶。
而以前在印度,對於一般佛教徒的區分,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特徵。
之後的阿底峽尊者與仙底巴尊者則主張,佛教徒的定義是皈依三寶的行者。
此後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必須要皈依三寶,皈依三寶的行者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。
而要成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,也必須要了知用何種方式皈依三寶。
所以關於皈依,分為三個部分。
第一是皈依三寶的人,第二是皈依的對象,也就是三寶,
再來就是以加行(行為)與意樂(發心)來皈依的方式。
皈依三寶的人有三種,就是上士、中士、下士等三士的三種皈依。
在三士的三種皈依中,思想短暫的,或者說眼光短淺的下士皈依,
是對於三惡趣之苦起恐怖心而皈依三寶的。這是下士的皈依。
然後對於輪迴中的一切苦,或者對於行苦起恐怖心而皈依三寶的是中士的皈依。
第三者上士的皈依則是,不忍心一切有情在輪迴中受苦,
所以為了一切有情安立佛果位而皈依三寶。
總之根據這三種不同的思想,可分為三種皈依。
不過不適合說上、中、下三種皈依。
有些人在自己什麼發心都沒有的情況下,還輕視別人的下士皈依,怎麼可以這樣呢?
其實內心對於三惡趣之苦而起恐怖心,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呢。
因此對這樣的皈依不可以稱為下劣之皈依,主要還是由不同的思想來分三士之皈依。
(法王慈悲
)

可是也可能有人想進入佛門、想證得解脫,
但除了今世之外,對過去世與來世卻沒有一絲一毫的信心。
這種人是否有機會趣入解脫道呢?應該是有的。
比如說,三士雖然都是對來世有信心,但下士中還可分為上士與下士兩種。
其中下士中的上士是對三恶趣之苦起恐怖心的人,
而下士中的下士就是只信今世而尋求今世利樂的人。
所以對於這樣的佛弟子,也是有相應的修行之道的。
【影片完】